-
為甚麼我要用NFT出書?
《天工開物.栩栩如真》要以NFT書的形式重新出版了。與初版相隔接近二十年,新版文本經過仔細修訂,並增加了全新的一章作為序言。大家很自然會問:為甚麼不用實體書的形式再版?讓我假設你是一個主要買紙本書,間中買電子書的讀者。我會嘗試在一千字內說明我用NFT出書的理由,並且希望贏得你的支持。
-
完全意義的自由
在一場深度訪談中,被問到對自殺式爆炸的看法時,大江健三郎這樣回答:「我在小說世界裡,寫了年老的自己被恐怖主義所吸引。在現實中,身為知識分子,我沒有作過包容恐怖活動之類的發言;就個人意向而言,也並未傾向於恐怖活動。儘管說是自殺式爆炸,但恐怖活動就是恐怖活動,並不僅僅自己一人死亡,同時也在殺死別人。但是以小說家的角度來思考,則又是另一個問題。身為小說家,需要以包括所有奇思怪想在內的方法進行思考,自己被賦予了這種創造性想像力的、完全意義上的自由。」
-
曖昧的文學的我
大江健三郎在一九九四年獲頒諾貝爾文學獎,得獎演講題為〈曖昧的日本的我〉,一般會譯成〈我在曖昧的日本〉。這譯法相當通順,但減少了原文的豐富暗示。暫且不說「曖昧的日本」的意思,後面那個「的我」,究竟意味著「我」和「日本」處於怎樣的關係,十分耐人尋味。真正的「曖昧」,正在於這關係之上。若把「我」視為從屬於「日本」,則「我」無法不被日本的曖昧所籠罩;但當理解為「我」和「日本」同格,即我「與」日本的關係,這個「我」又具備了一定程度的對位和自主。
-
他人的代入.他者的內化
大江健三郎在〈同情〉一文中,引述長期臥病在床的正岡子規說:「『同情』一詞的含義,是指以自身主動的心態去積極地猜測對方內心的力量。」他認為這個詞跟文學創作中的「想像力」非常接近。接著他引述盧梭在《愛彌兒》中的話:「只有想像力能使我們感受到他人的痛苦。」大江想說的不是「人要有同情心」這種道德教誨,而是在自命健全的「自我」,和被界定為病患的「他者」之間,存在著難以踰越的鴻溝。文學中的想像力,是克服這鴻溝的方法。
-
少年與老年.開始與結束
要回顧大江健三郎無比豐富的創作歷程,其中一個方法是比較他最早和最後的作品,因為他是那種一致性非常高的作家,能夠持續不斷地自我修正,最終達至首尾呼應。大江最初的作品,我會以一九五七年時僅二十二歲的他發表的兩個短篇〈奇妙的工作〉和〈死者的奢華〉,以及翌年發表並獲頒芥川獎的〈飼養〉為代表。至於最後的作品,則以二零零九年的《水死》為代表。
-
甚麼是 Writing NFT?如何收藏 Writing NFT?
所謂 Writing NFT,就是把文字作品以 NFT 的形式註冊,以證明這份作品的原創性。NFT (non-fungible token 非同質代幣)是記錄在區塊鏈上的一筆元數據,具有公開、獨特和不可刪改的特性。最常見的是圖像NFT,或者影音NFT,寫作 NFT 則是比較新的嘗試。由於每枚 NFT 都是獨一無二的元數據,所以亦具有稀有性,產生擁有和收藏的價值。
-
Literary Writing in the Age of AI Domination (English version by ChatGPT)
The same topic written by ChatGPT with the following prompt: Write an essay titled “Literary writing in the age of AI domination”, discussing the impact of ChatGPT on the reading and writing of literature, suggesting how writers can react to the situation.
-
在AI君臨時代的文學寫作(ChatGPT中文版)
由ChatGPT撰寫的同題文章,指令:以〈在AI君臨時代的文學寫作〉為題,寫作一篇文章,探討ChatGPT對文學閱讀和創作的影響,以及作家應該如何應對。
-
在AI君臨時代的文學寫作
說ChatGPT君臨天下,一點都不誇張。幾乎所有涉及語言運用的領域,包括媒體、商業、文化、教育、學術,以至電腦程式寫作,都立即被它征服,或者負隅頑抗。它遠非終極的完美語言模型,依然存在各種缺憾和不足,令有識之士可以輕易對它嗤之以鼻,但是它的出現將會改變未來世代的語言運用方式,並反過來影響人類的語言能力,以及對語言作品的評價準則。作為模仿和產出自然語言的機器,它將令語言不再自然,而變得完全人工化。真人和機器寫作的界線會變得模糊,甚至不再重要。它徹底顛覆了人類對語言的認知。
-
是AI的錯,還是人的錯?
當OpenAI在二零一九年初推出GPT-2的時候,我曾經把它和卡爾維諾關於文學機器的觀點相提並論。卡爾維諾認為,語言本身就是一個符號的組合活動,是一件如何把一個字接在另一個字後面的事情。GPT-2這種大型語言模型(Large Language Model),運作方式就是以大量的學習資料和高速運算,根據合符自然語言的習慣用例,來預測下一個字的最佳可能。兩者的確有表面上的相似。現在連最新的GPT-4也出台了,我發現必須糾正當初的看法。
-
有心與無心—散文之兩態
今天的講題,如果配合刺蝟和狐狸的意象,也可以叫做〈一心與多心〉。刺蝟一心一意,狐狸多心多疑。寫文章既要一心,亦要多心;既要有一貫的格調和信念,也要有廣泛的興趣和靈活的筆法。之所以選擇講「有心」與「無心」,也許是從「無心插柳」這個成語開始的。如果對散文的理解,是指作者「用心」經營的文藝散文,我所寫的便肯定是「無心」的文章。
-
AI與Web3的對決?
自從OpenAI推出聊天機器程式ChatGPT,以及微軟把相關功能嵌進網頁搜尋器Bing,人工智能技術受到投資者的熱烈追捧。有說資金會大量由加密貨幣市場流向人工智能項目,令近期飽受美國財金部門打擊的區塊鏈相關業務雪上加霜。作為當下的兩大革命性技術,AI和Web3(包括區塊鏈、其上的應用程式和加密貨幣)真的處於互相對決、非此即彼的關係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