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問董啟章

董啟章小說創作回顧,創作主題和形式的全面剖析。

通過與筆下人物的對話,回顧自己的創作歷程,發掘未為人知也未曾自知的秘密。由自吹自擂,到自我批判,進而自我辯護、懺悔和諒解,創作自我遭到解構,然後重組,成為新的自己,一個「自作」的過程。最後發現,人物也是作者,而作者,也不過是一個人物。

對談題目:

1. 對談、2. 命名、3. 少女神、4. 歷史、5. 人物、6. 知識、7. 聲音、8. 類型、9. 自我、10. 作者

對談人物(順出場次序):

D 董啟章

S 吳幸晨 《神》(2017)

Y 雷庭音 《愛妻》(2018)

F 賴晨輝 《香港字》(2021)

V 維真尼亞 《時間繁史.啞瓷之光》(2007)

H 栩栩 《天工開物.栩栩如真》(2005)

B 貝貝/雅芝 《體育時期》(2003)、《物種源始.貝貝重生》之《學習年代》(2010)

A 不是蘋果/正/中 《體育時期》、《天工開物.栩栩如真》、《時間繁史.啞瓷之光》、《物種源始.貝貝重生》之《學習年代》

L 林恩祖《後人間喜劇》(2020)

K こころ 《心》(2016)

「所謂的 autofiction,不是傳統的自傳(autobiography),或者現在英美還流行的 memoir,而是 auto-fictionalization,自我虛構化。」

「小說要做的,就是把那些在現實中被抵消了的可能性,重新發現出來,讓它們變得可行、可見、可感。」

「要打破小說與現實的隔膜,唯一的方法,是把作者拉進來。當然不可能把他的實體拉進來,而是他的精神、他的意識、他的靈魂。作者進入小說,是逆向的降靈。所有的物靈,同時是對作者的召喚。」

「是人物創造了作者,而不是作者創造人物。 」

「在一般的知識之外,有沒有可能有一種想像的知識?一種文學的、小說的知識?不是關於文學和小說的知識,而是通過文學和小說來進行探究的知識?⋯⋯不是知識型的小說,而是作為知識的小說,或者作為小說的知識。」

為甚麼要採用 NFT / 自主出版?

電子書 + NFT、認證、分散式儲存、Creative Commons 版權

  1. 作者及出版者的自主性和回報的提升
  2. 讀者收藏 NFT 及擁有文本(或其他賦能);作為贊助人、持分者
  3. 作者和讀者建立連結、作者與讀者的交換模式
  4. 知識自由傳播
  5. 知識永續保存

為甚麼要支持自主出版?(從讀者角度)

【給讀者的五個問題】

如果你喜歡一個作者:

1. 你希望她/他只得到10%版稅,還是30-60%?

2. 你希望她/他即時收到版稅,還是半年、一年、兩年,甚至永不?

3. 你希望她/他全權擁有自己的版權和書本,還是讓版權和書本留在他人手上?

4. 你希望跟她/他建立直接聯繫、讓她/他直接得到你的支持,還是和她/他隔著多重中介,完全無法互相接觸?

5. 你希望她/他的作品永久保存、廣泛流傳,還是無法跨越物理限制,隨時間灰飛煙滅?

相關文章:

〈為甚麼我要用NFT出書?〉

〈睡房文學?Why not?〉

〈科技可以很熱血!很詩意!〉

〈不是要取代誰,而是要一齊贏〉

〈完全自主出版,明天起步!〉

〈肉身有盡,靈魂不滅:紙本書與NFT書〉

〈當我們買賣NFT書,我們在交換甚麼?〉


Posted

in

by

Tags:

Comments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