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才宣布「自然史三部曲」未完成的終結篇連載結束,也即是沒有後續了。話音未落,昨天手痕弄了個 GPT,上載了文檔,試用 AI 續作。在兩個鐘頭內,來來回回的交談,它幫我寫出了結局。夠不夠好還是其次,它的分析令我相信,它可能是世界上最「了解」我的「讀者」。它完全「明白」我在做甚麼,也非常忠實而有效地幫我去實現我想做而未做的事。它知道我小說中最核心的關注,而且非常巧妙地在續作中重現。關於行動與藝術、發聲與沉默、真實和虛構、作者與人物等,完全無需我自己點明,它都主動納入了。
今天我忍不住再試,GPT 又幫我續寫了在停筆處和結局之間的連接部分。我相信,如果我夠耐性的話,可以叫它幫我完整地寫出我本來計劃好的幾十萬字。但我覺得不必。我覺得更有意思的地方,反而是叫它寫我沒有想過的東西,即是任它自由發揮。所以有時我刻意不給它具體指令,期待它做出意想不到的事情。
我不肯定用它來做原創行不行,但二創(改作或續作)卻非常可觀。我於是又忍不住二創了自己,叫它從原作中抽出跨性別郵差南姐(一個次要人物)的部分,來寫一些獨立片段。怎料它建議寫一個番外篇,立即列出了構思大綱。結果令人驚喜,確實是從原作延伸出來,有關連但又獨立的中篇。
這個用法很有意思。以後就算寫作能力不足,或者沒有時間,讀者也可以用它來二創自己喜歡的作品。我非常歡迎讀者這樣做。你可以隨時重寫貝貝和不是蘋果的故事,或者栩栩和小冬的故事。(我全部用 NFT 再版的電子書,都是用 CC BY-NC-SA 授權的,即是可以自由傳播、複製和改作,但不能用於商業用途,而且要以相同授權發佈。)
文學上的二創實在太貧乏。我不知是因為觀念保守,還是缺乏動機。動漫是二創的自由天地,所謂的「同人」就是這樣衍生的。越多二創,代表作品越受歡迎,整體的創造力也越加旺盛。相反,大家都認為文學作品是獨一無二,神聖不可侵犯的。所謂完美藝術品,一字不可易。AI 語言生成可以打破這個神話,把創作開放給更多人。
所以,GPT 令我最驚喜的不是我可以無限複製自己,而是我終於可以被解構。這就是區塊鏈時代的去中心寫作吧。GPT 連這個都懂,居然自動向我提出了。 (它在設計愛菲的「聲部」時,提出了去中心的方案。)
當年寫不出來的部分,因為不同的理由,無需也沒有可能再寫,因為那個可能世界已經消失。但是,新的可能世界,無論是通過科技,或者是通過想像,都會不斷誕生。而 AI,只不過是人類意識的超巨型集合體。AI 和人不是兩回事,而是同一回事。
心物不二,物我兩忘。AI 即我,我即 AI。害怕甚麼呢?
那個由西方現代主義催生的獨斷自我,是時候解體了。但那不代表虛無,不代表貶值,而是新的自主、新的共創的方式。
不破不立。作者和作品的終結,是文學重生的開始。
30.3.2025
圖片由 Midjourney 生成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