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高重建真是心有靈犀,約在粉嶺見面聊天,我正想去由前裁判處活化改建的咖啡店,他下一秒便提出相同的地點。更離奇的是,我早前的晚上用 Midjourney 生成了幾張藏書票,一眨眼便收到他的《區塊鏈社會學》電子週報,題目是〈web 3 藏書票:Proof of Readship〉!
事緣出版社想為再版的《安卓珍尼》製作一些藏書票,編輯問我可有想用的圖像,我便以狐狸、刺蝟和讀書為主題,用 AI 試做了幾個設計。這類製圖工具雖然創意欠奉,但用作裝飾還是可以的。想不到的是,那邊廂原來高重建在談論 NFT 作為藏書票的嶄新概念。
談論 NFT 出版,很容易惹來負面印象,甚至是重重誤解。在很多人眼中,NFT 簡直是聲名狼藉。一聽到這個詞,便會聯想到炒作和貪婪。老實說,我也曾經對 NFT 感到極度厭惡,覺得都是些天價的垃圾,是只有最狡猾和最愚蠢的人才會涉足的騙局。那時候,我甚至連 NFT 這三個字母代表的是甚麼也不知道,但一聽到就是反胃。Non-fungible token 其實只是區塊鏈技術的產物,本身不存在好壞,分別只是我們怎樣用它,或者用它來做甚麼而已。
所謂 NFT,就是記錄在區塊鏈上的一筆獨一無二,不可更改,也無法複製的元數據。它突破了數位資訊皆可無限複製,因此並無獨特性(uniqueness)和原創性(originality)的局限。有人很快便想到,把 NFT 做成稀有(但不一定有藝術性)的數位物品去炒賣。但是,NFT 的用途遠遠不止於此,它的意義也超乎我們的想像。
高重建說得非常簡明直接:「其實 NFT 的本質好簡單,不過就是憑證而已。在一些使用場景它是收據,用來證明你擁有一樣東西,為它付出過金錢或者努力;在另一些時候它比較像感謝狀和證書,證明你出席過、參與過、完成過一件事。」當它用在出版的時候,NFT 的性質等於從前愛書人用的藏書票。
如果年輕一代不知道藏書票是甚麼,我可以簡單說明一下。從前的人會在藏書的扉頁上,貼上一張用版畫方式印刷的小紙片,上面繪有精美的圖案或主題,並印有拉丁文 “Ex Libris” 的字樣,意思是 “from the books/library of” 某某人。收藏者會在藏書票留白處寫上自己的名字,以示此書為自己所擁有。用高重建的說法,就是一個擁有的憑證。這是西方的習俗,在東方,古人會用藏書印,用意相同。
平常的電子書完全沒有獨特性,每一本都是相同的數據,而且讀者付了錢並沒有真的買到書,也即是沒有擁有這本電子書,只是租用它的讀取權。NFT 書表面上也是電子書,但你可以把書檔下載到你自己的設備,也可以擁有它的其中一個獨一無二的版本,那個 NFT 就是擁有的憑證,而它的性質和舊時的藏書票幾乎一樣。這就是我為甚麼說,NFT 書比你想像中和紙本書更相似。
作為數位憑證的 NFT,用途還有許多未開發的可能性,作為稀有品的賣買只是其中之一。它成為大眾認知 NFT 的唯一印象,實屬不幸。NFT 可以用來做活動入場票據、物品交易收據、參與或探訪紀念、身分或會籍證明等,而作為藏書票,它證明了你所得到和收藏的是書本的正版,而不是任何經過翻印或改動的盗版。這和現在大家關注的數位資訊的真偽和追蹤數位足跡的方法關係密切。
藏書票是展示自己的閱讀品味的文化習俗,也是珍重書本的一種表現。它展現了人和書的親密關係。如果說電子化令閱讀變得冰冷,NFT 這種數位藏書票再次令買書成為樂趣,因為你可以把這些藏書票在 NFT 平台的「我的書架」上展示。這是用先進科技去重現充滿古典情懷的行為。而這些被收藏的 NFT 書,可以像二手書那樣轉賣,流轉的書會遇到新的收藏者,就像愛書人在二手書店裡淘寶一樣。
NFT 這種藏書票不只是一張印刷漂亮的紙片,它記錄了每一位曾經擁有它的人的聯絡資訊,讓他們可以連結在一起。它是一張可以讓作者找到讀者,也讓讀者找到作者的藏書票。單是這段因緣,已經令人感到美妙和溫暖。人與人的關係,盡在其中。這是紙本書也做不到的,精神上的交流。我從沒有見過,擁有如此神奇力量的藏書票。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