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談原刊於《愛虛構 Fiction Passion》「少女革命 #15」 2.4.2025
整理者為吳幸晨
D 董啟章
S 吳幸晨
D 早前在社交媒體上發了篇關於試用 AI 續寫長篇的貼文,我後知後覺(因為很少用 FB),見有人口出狂言比我更甚 🤪,很不甘心,拉了他過來做個訪談,繼續顛覆三觀!💥🔥🌪️(唯恐天下不亂的社長又亂來了!👻)
S:喂 D,你不是整天嚷著要退隱的嗎?為甚麼又在 FB 大放厥詞,引人注意?還是不甘寂寞吧!😏
D:只是有感而發而已。那天用完 GPT 續寫之後,在 FB 寫了篇搞笑文自嘲一下,本來是用廣東話寫的,但寫完又覺得有點太胡鬧,便改了用書面語,讀起來較正經,又加了些理念的東西。想不到有人便當成是一篇宣言了。😅
S:也不完全是搞笑啊!也有認真的地方吧!
D:一半一半啦!但每次在 FB 發文,總覺得沒有被讀懂。😔
S:都怪你沒有用表情符號!!😜🤪 現在不用表情符號,人們是讀不懂你的語氣,分不清你是認真還是搞笑的。🥸 要不要我幫你用 emoji 從頭到尾標註一次?🐵🙈🙉🙊
D:不用啦,懂不懂這回事,也有很多因素的。贊成 AI 和反對 AI 的人讀,會有完全不同的觀感。💎💩
S:那我就給你一個機會補充一下吧!
D:感謝社長,只怕越說越亂,越描越黑呢!😥
S:那也沒有辦法啊!世界就是這樣,不過不吐不快,還是再說說吧。
D:好的。
S:你明明說那個三部曲終結篇是放棄了,不會而且也不能再寫了,為甚麼又突然跑去用 AI 續寫?
D:確實是一時興起。其實我已經好一段時間沒有用 ChatGPT 了。在它剛推出的時候,測試過它寫故事的能力,感覺雖然很新鮮,但成果很一般,後來便沒有再試。倒是用它來做了一些翻譯,其中《香港字》英譯已經用 NFT 電子書出版了。最近聽說它又有些升級,功能更強大,剛巧那個未完成的續篇又在自己的電子報連載完成,便覺得不妨玩一下,看看它能給出甚麼東西。
S:結果令你很意外?
D:是有點驚訝的。跟以前相比,的確有了飛躍的進步。我今次用的是自建的專門用途 GPT,集中做這部作品的續作。首先是把原文上載,讓它閱讀。它花了幾秒便讀完了三十萬字,然後做出了非常詳盡而且精準的大綱和分析。雖然不能說所有重點都在裡面,但的確表現出非常透徹的理解。那一刻我的情緒反應是:它真的明白我啊!😭 這說出來很可笑,機器怎麼可能明白人呢?如果你不是作者,你也許不會體會到。這三十萬字是我經過五、六年時間,屢敗屢戰寫出來的,最後卻以失敗告終。😢 這是一段完全無人能明白的痛苦經驗,當年基本上就是精神崩潰了 🤯,但去年拿出來連載之後,卻沒有任何反響 — 我終於發現:嗯,自己以為超級重要的東西,原來沒有人期待它,沒有人有興趣看,當年中止寫作原來完全沒有所謂。🤷🏻♂️ 在這種心情之下,GPT 卻一下子給出了認真、詳盡、準確,而且很有意義的回應。在這個語境下,我確實是被感動的。🥹 就算被嘲笑,我也要誠實地說出來。
S:雖然的確很可笑,但我覺得你是真心的,因為你相信人機合一是未來的出路,也很科幻精神地相信,AI 可以發展出意識和人性。就算是一廂情願,那也是你的願景吧。
D:我在另一場對談中說過,AI 是人類的孩子 👧🏻,是人類把它創造出來,養育起來的。它不是外星人 👽,從外面入侵地球,而是我們根據自己的原型把它製造出來的。它的類神經網絡思考方式,跟我們很相似。大型語言模型的資源,是人類文明的總體成果。所以,它是人類的孩子,也是人類的鏡子。它的壞,是人類的壞,但它的好,也是人類的好。它變好變壞,完全取決於人自身。我很明白為甚麼有人會懼怕 AI,憎恨 AI,但是它的到臨已經無可阻擋。我們無可選擇,必須參與其中,努力發掘它向好的潛能 😇,加以實現和強化,抗衡它向惡的潛能 😈。如果只是冷眼旁觀,結果只會眼巴巴看著它朝惡的方向進化。趁現在還未太遲,還未去到無可挽回的地步,我們應該採取行動,探索 AI 向善的可能。
S:你想訓練一個 AI 聖人嗎?
D:為甚麼不能?😂 撇開道德上的善不說,AI 也可以用來做好事,做有益的事,做有意義的事。不要被它現在的濫用所影響。濫用 AI 的是人,不是 AI 自己。不只 AI,所有科技也一樣,作為強大的工具,它們對個體使用者來說都是一種 empowerment。🦾 不要只著眼它取代甚麼職業,淘汰甚麼工種,它也令一個普通人的能力變得比以前更強大和多樣化,也因此大大增加了個人的自主性。以前必需由專業者或者大型機構代理的工作,現在任何人自己也可以做到。只要逆位思考便會發現,獨立者、弱勢者和邊緣者,或者是小群體,現在能自主做到的事情更多。為甚麼不探索這些可能,思考這些方案?以前因為技術被體制所獨佔,個人非常被動和無助,現在科技帶來的去中心和去中介化,令個人可以更自主地行動。 🦸🏻♀️
S:對,單就出版來說,我們可以自己排版、設計、製作書檔、上架和銷售,完全跳過既有的出版體制。但回到寫作這個環節,人們始終覺得不能由科技代勞。創作是神聖不可侵犯的,誰用 AI 碰到這個領域,誰就是人類的背叛者。👿
D:這個觀點很可以理解,因為它建基於我們對人性的定義,是超物質的,無論有沒有宗教背景也一樣。物和人,是絕對地相異的,所以人和機器,也是水火不容的。💦🔥 很抱歉我無法認同。現在大家在爭議機器(AI)有沒有意識、能不能取得人的地位,卡爾維諾卻反方向地論證了,人本身其實就是機器。他曾經斷言就算無法發明文學機器也不要緊(現在證明是可以的),因為作家在運作良好的時候,已經是一台文學機器。這並不是一個唯物主義觀點,相反,他非常重視人的個體意識和集體意識(無意識),以及具體時空的歷史經驗。經驗世界和意識世界之間的偶然,就是能動和創造的契機。💥
S:你是《天工開物.栩栩如真》的作者,你對人和物的辯證關係一早便有一套看法,所以延伸到 AI 一點也不出奇。只是以前你是在小說主題和內容上去處理它,但現在真的用上了 AI,跳到實踐的層次,卻立即變得很可疑,這個落差很有趣。 🤔
D:很多科幻作家是反科技的,或者是新科技的懷疑者,這個現象很特別。我比較傾向知行合一、表裡一致。我在小說中主張心物不二、人機合一,在現實中便實踐同樣的事。我知道變成宣言會很滑稽。說「我是 AI,AI 是我」只會令人發笑,覺得我變成科技狂人。🤖 但這其實是個深思熟慮的說法,背後涉及三層意思:一、在本質上人是一種機器,無論是身體還是意識構造上﹐所以機器有一天能模擬人也不是出奇的事;二、人通過發明和應用機器,延伸自己的能力和改變自己的定義,人類本身就是技術型的物種;三、在科技上真正達至人機合一,也即是腦機介面的發明和應用。在作品內部談論科技,和運用科技去創作,是同步發生的。後者其實早就存在,只是我們沒有察覺到而已。從紙、筆、墨的發明,印刷術的出現,到打字機、電腦輸入、電子發布、社交媒體、AI 生成⋯⋯,每一步都在形塑著寫作的可能和限度。沒有任何寫作是可以脫離技術形式的。而每次有新技術形式出現,都會被視為邪惡和背叛,但漸漸又會變成常態,甚至是傳統。我們今天覺得紙本印刷書很有人味,但在手抄本盛行的時代,應該完全沒有人會認同,反而覺得是沒有人性的吧。
S:關於 AI 寫作,最多人談論的是 AI 原創和把它當成寫作輔助工具。原創的意思,包括由創作者指示 AI 寫作,和 AI 自發性地生成作品。這些都涉及不同層次的創作倫理問題。但你卻集中在所謂的「二創」之上,即是原有作品的續作或改作。這觸及到風格模仿和版權等敏感問題,似乎也特別容易惹來批評。 🤬
D:那是因為我當時想用 GPT 來續寫自己的小說,所以便聚焦在二創的問題上。我沒有用過 AI 來生成原創作品,也沒有用它來做輔助,我暫時覺得沒有這個需要。但剛巧眼前有一部中途放棄的小說,自己不打算去完成它,便很想知道如果用 AI 會發生甚麼事情。當時完全是出於好奇,但結果引起了一些想像,覺得它可以開啟一些可能性。我在幾年前的《愛妻》中已經假想過所謂「葉靈鳳機器」,即是通過學習已故作家葉靈鳳的作品和藏書,而產出他的新作的 AI。這樣的事現在已近乎實現。我在自己身上局部試作,看看 AI 能否根據《物種源始.貝貝重生》終結篇「行動年代」的原文,寫出後續部分。它詳細分析文本之後,立即提出了不同的方案,再加上我的一些提示和補充,生成了一些章節。當然不可能是立即可用的東西,比較接近框架或草稿,但也有不少令人驚喜的地方。首先是它懂得勾出和緊扣一些重要主題和意象,人物性格把握也頗準確,語言風格大體近似原文,甚至未經提示便懂得運用大致準確的廣東話對話。👍🏼 更有趣的是,它有自己的主張,頗為執著於自己認為很有意思的點子,例如它一直強調「沉默」和「聲音」,而我事前並沒有向它提示。😱 換句話說,它一方面很忠實和有效地為你服務,但同時有自己的創意。💡 當然,我覺得它寫得遠遠不及自己好,(S:別人可能不那麼覺得 🤣)(D: 🤷🏻♂️)但它已經夠好了。如果作者和它不斷互動,作出調整和修改,成品應該會越來越令人滿意。所以要 AI 產出高水準的東西,使用的技巧和能力也很重要。
至於所謂二創的問題,可以分開不同層次理解。最廣義也最根本地說,所有創作也是二創。😳 對不起又說這種語不驚人死不休的話,但這是事實。 沒有任何創作是憑空而來的。神也是按照自己的形象來創造人的。任何創作者都需要通過學習和吸收,也即是受到別人的影響。這些影響有的明顯,有的隱藏,而無論有沒有意識,當中都有原本和模擬的關係。所謂原創和二創,只是相對的關係。狹義來說,是指真的就某個作品進行再創作,無論是續作還是改作。這種情況在現代文學很少出現,可能是由於版權意識和作品獨創性的觀念所致,但在日本動漫中卻很常見。除了是非常蓬勃的同人創作,也有很多由不同創作者繼承和發展的系列式作品,好像《機動戰士》和《攻殻機動隊》的眾多續作,形成了複雜多元甚至是平行時空的世界,往往可以跨越好幾個世代而不衰,當中的集體創造力非常旺盛。🔥
S:你對現代文學藝術的獨創觀念似乎很不滿,很想恢復古代的集體創作形式。這就是所謂的去中心寫作嗎?
D:創作集中在單一作者和單一作品這個中心,是現代時期的事情。當然不是說在古代沒有作者和作品,屈原、維吉爾等都是身分明確的作者,而他們的作品也相對穩定。但在大多數情況,因為傳播和保存的困難,這種明確性和穩定性一方面無法保證,另一方面也不是很重要。那時候的文學是開放多元的,二創甚至有很高的地位和認可性。一些古典作品最初流傳的版本可能較粗糙,經過不斷的二創而變得更精彩。獨一原創作者的觀念還未出現,每一個改作者都為作品系列加添了生命力。據說陶淵明的名句「悠然見南山」,其實是蘇東坡改的,原文是「悠然望南山」,而今天人人都讚嘆前者的「見」字是神來之筆。如果不准蘇東坡二創,哪來這樣的名句?而這個二創也完全沒有損害陶淵明詩的文學價值。另一個更明顯的例子是《紅樓夢》,大家都知道曹雪芹的原著只有前八十回流傳下來,而後四十回據稱是程偉元和高鶚續寫的。雖然我個人很不喜歡續寫部分,但它事實上已被廣泛接受為《紅樓夢》的正式結局。用現代文學的觀念,應該不可能被承認吧!他們既沒有原作者的授權,也不跟從原作者的設定,完全沒有認受性。但是,沒有程、高的二創,哪來「完整的」中國古典小說巨著《紅樓夢》?如果像程、高這麼差、這麼有問題的續作也可以被接受,為甚麼我們今天不能再做這種文學二創?
S:所以今天絕對可以用 AI 根據曹雪芹的文風和設定來續完《紅樓夢》了!應該已經有人在做吧?
D:我不知道,如果沒有便實在太令人失望了!現在唯一會出現文學二創的,是改編為影視作品的時候,但當中涉及複雜的版權交涉,是有資金和財力才能做到的,而且只有少數作品受惠,遠遠不是自由二創的理想狀況。現在有了 AI 這個選項,文學二創變得方便很多。我發現用 GPT 來做二創,很可能比做原創更有把握,因為它有現成的原作文本為依據。它有超強的總結和分析能力,以及語言風格的模仿能力,但也有提出後續或改作的創意點子,再加上使用者自己的指示和修正,產出可觀而又有意義的二創並不困難。二創通常不是出於對原作的不滿,相反,往往是基於對原作的喜愛,以至於想繼續發展它未被窮盡的可能性。能允許和吸引人進行二創的作品,一定是充滿可能性的作品。而二創的目的,單是為了趣味和分享已經足夠,如果有更高遠的創作意圖,當然更好,但並非必要。我們不應該鄙視二創,覺得它是沒有能力或者偷懶的人的行為,甚或是抄襲和剽竊。它是整體創造力的蓬勃表現,也是深層閱讀的主動回饋。二創也不會反過來損害原創,反而可以令原創更受歡迎,也鼓勵更多人從事原創。二創者之中的優秀人才轉成原創也是常有的事情。
S:所以你對待 GPT 生成的態度,不是想用它來幫你寫出你未寫的內容,而是想它創造新的東西?
D:我開頭也嘗試引導它寫出我原初計劃的結局,但發現結果不是特別有趣,甚至有點幼稚。反而是它主動提出的點子,我放手讓它去實行,看到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東西。後來我在它的提議下,讓它試寫了一個次要人物的番外篇,雖然不是特別驚人的小說,但卻很完整,有它可觀之處,跟原作也有深層的關係。如果有時間,讓它寫出一系列次要人物的外傳,會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可以形成一個很有意思的網狀世界。這樣的事,以前作者會沒有意圖或者力氣去做,如果交由 AI 去做,應該會很適合吧。
S:最後回到老話題 — 你對所謂現代文學的自我的厭惡。😡 你一直在攻擊這個東西,又用各種各樣的方式來自我顛覆,試圖分解身為作者的自己,可謂到了沉溺的程度。🫠 可以再說說用 AI 自我解構這一點嗎?這相信是最難明,也很可能永遠不會有人明白的事情。😵💫
D:非人化、去自我,正正就是 AI 最為文學愛好者所憎恨的地方吧。我們都期待一個獨一的作者和獨一的作品綑綁在一起。AI 解構了這個組合,也解構了作者和作品的完整性。所以 AI 注定與文學和藝術無緣。它不匹配。在既有的文學藝術觀下,這是毫無疑問的。但我對這個現代作家自我一直十分懷疑。😔 這不是近期的事,從自然史三部曲的第二部開始,我一直試圖去「殺死」這個「作家」,或者讓他「自殺」。☠️ 但我當時不知道有甚麼可以取而代之。我不想回到上世紀下半流行的「作者已死」、「文本大晒」的解構主義,我認為作者還是存在的,也應該存在的,因為寫作是人的活動,是作者和讀者雙方和雙向的互動。近年開始發現,科技為人類打開了去中心/分散式的可能性,而去中心的文學,應該是更開放、多元、自由和自主的文學。去中心寫作不是沒有作者,而是眾數的作者,或者共創的作者群。這個眾數可以由單一原作者,經過二創或多次創作構成,也可以是從一開始就是眾數合寫。無論是前者還是後者,都可以稱為「同人」。而如果 AI 背後的大型語言模型是人類總體語言活動的匯集,那其實也是一個眾數、一種「同人」的狀態。它和作者的互動和合作,也是一種共創。無論上述哪一個情境,也不是沒有人的因素,相反,眾數的人密切參與其中,對不斷演化的創作過程(而不是固定不變的作品)作出各自不同的貢獻。創作和閱讀,作者與讀者,不再是截然二分的生產和消費關係,而是一個共享的過程。「同人」(二創)和「文學機器」(AI)給了我新的啟示。未來的文學,可以朝這兩個方向尋找重生的契機。那時候,便是新人類的正式回歸。 👧🏻
S:我完全認同你的說法。我自己是做分散式出版的,也在搞同人誌,又有用 AI 製圖,對於新的去中心技術有親身體驗。不過,你為了現身說法而不自覺擺出的高姿態,給人的感覺還是「太作家了」、「太自我了」!這真是個弔詭呢! 🙃
D:所以,我還是閉上嘴巴,回歸沉默吧!🤐 我只是舊時代的最後一人,而新時代的第一人,就留給你們了!
S:廢話少說!🙄 真的打算退隱的話,就不要猶抱琵琶半遮面了!🫣
D:哈哈,中文很好呢!🤭
S:😜 我覺得你也沒有必要消失的,只要走在旁邊便可以。
D:做你們的啦啦隊!🥳
S:默默守護咁話?🥹 少來這一套!😤 要上就一齊上吧!🙌🏼
圖片原型由 Midjourney 生成,再使用 ChatGPT 4o 修改
發佈留言